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学工作 >> 课程思政案例库 >> 正文

《声乐基础1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

发布者:教学科研管理科   时间:2024-03-28    点击:527次


开课学院:艺术学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制作人:董媛

课程名称

          声乐基础1

授课对象所属专业

音乐学专业

课程类型

专业必修课

开课年级

大三年级

课程性质

选修

课程总学时

16学时

 

一、课程简介

《声乐1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技能课程,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,结合基本乐理、视唱练耳、和声等其他理论课程辅助教学。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如何科学发声,掌握良好的发声方法,对声乐作品的表达更具艺术性和合理性,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

优秀的音乐是先进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反映,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和前进的方向。优秀的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民族、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、培养民族自信心、激发爱国主义热情,可以带给人们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和真善美的陶冶、启迪。

因此,声乐表演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看似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,但是他们的德育和教育功能又是相通的,在教学中把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,发挥两者合力育人的功能。

二、案例基本信息

1.案例名称多情的土地》

术歌曲《多情的土地》创作于1982年,反映人们对祖国热爱的心曲。歌曲的艺术性及钢琴伴奏都具有艺术歌曲特征。既有深情倾诉的抒情特质,又有清新真挚的旋律语言,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的爱,和对祖国母亲由衷的赞美。

这首歌曲风格朴实自然,品味高雅,是同期作品中传唱度、赞誉度极高的作品 他在充分继承赵元任、黄自等老一辈作曲家艺术歌曲创作理念下,将歌曲旋律与中国语言、民族和声与现代技法、钢琴伴奏与中国古典意境融于一体,并多角度的考虑中国当代普通欣赏层的审美特点,把富有时代特色、民族精神内涵的题材、浅显易懂的歌词、宣叙吟唱般的旋律、形象生动的钢琴伴奏充分溶于这个外来体裁中,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又雅俗共赏。不仅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,也为外来体裁的中国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篇章。

2.对应章节作品《多情的土地》

3.课程讲次第五讲

三、案例教学目标

1. 思政目标

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、文化自信的培养,坚定文化认同、弘扬红色革命精神,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,彰显音乐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。

2. 知识目标:

1)熟悉乐曲的谱面、能够流畅演唱(基础知识);

2)掌握乐曲中所采用的歌唱风格。

  (3) 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感——音乐所表达的爱国精神以及深层文化内涵

3. 能力目标:

1)培养学生对新作品的演唱能力

2)培养学生对风格性作品韵味的掌握能力

3)培养学生将音乐放置于特定背景之中,理解自然、社会、历史、文化等因素与音乐事项之间的关系。

4)培养学生对审美和美感的认知,对鉴赏美、创作美能力的提升。

4. 素质目标:

1)通过演唱技巧的学习,提高学生对爱国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的感性与理性认识,提高演唱与表达情感相结合的能力。在学习表达准确、准确的情感中实现“育智 ”与“育人 ”深度融合,培养文化自觉意识。

2)通过对作品的学习 ,引导学生体会和分析中国声乐作品当中最主要的内容、最主流的风格、最核心的情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。即使是最朴素的和简单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浓重的依赖。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不断的红色革命文化、缅怀历史、缅怀革命先烈。做到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,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,增强文化自信、爱国意识。

四、案例主要内容

1. 爱国艺术歌曲的学习。

2. 表达情感的依据与幅度。

3. 二度创作的合理性。

五、案例教学设计

1. 导入课堂

练声,梳理往期学习过的同类爱国作品,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。

2. 新课教学

(1)诵读歌词,引导学生将预习内容流畅表达,做好情感铺垫。

(2)分析乐谱:在速度、力度、节奏、音高的变化中寻找情感表达的线索。

(3)背景分析:启发学生带入演唱角色,以何种年龄、性别、身份、时机去

表达作品。阐述其旋律风格特点。

(4)声音运用:不同的段落应配合怎样的情绪和技术去表现作品。

过程以引导学生阐述为主,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、表演、歌唱能力,又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做好准备。

3. 范例

教师演唱作品《祖国,慈祥的母亲》的第一段歌词段落,请学生分析歌曲情绪的高点与准备过程。

4. 实践

学生对作品有较为全面的,尝试进行第二段歌词的演唱。并尝试对于钢琴伴奏传达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。

5. 总结

1)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出分析,查漏补缺。

2)针对演唱中发现的问题给予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方案。

3)对于学生的表达准确性与阐述条理给予意见。

4)鼓励学生去寻找音乐之外的对于生活和历史的感触,从时间、实例、人物形象中挖掘声乐表演的深层表达,举一反三。

5)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作品风格、声乐技巧进行总结。引导学生完成分析作业,并完成自己的作品的演唱指引。 

六、教学反思

课程的教学应该与红色精神、艰苦奋斗、民族传承紧密联系。在新时代下,让年轻学生牢记并践行爱国主义精神、爱党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并能够通过所学的声乐作品给身边的人带来美的感受。

结合课程所讲述的作品,梳理自己的对于传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、爱党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度。引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查漏补缺的反思。才能让学生有认同感和使命感。学生现在是学生,也是未来的文艺工作者,全面的知识和素养的储备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。